「寄養.領養」 不被揀選的被領養孩子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8/14 17:2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1

分享:

分享:

寄養.領養,你我認識多少?曾經在工作上接觸過寄養.領養服務,令我多了很多體會,同時亦是反思,反思政府如何可以幫助父母建立家庭,及社會支援如何令一個孩子擁有一個家。

寄養

中央寄養服務課在5月7日舉行了頒獎禮表揚340個寄養家庭,並鼓勵更多家庭加入寄養行列。而其中一個「寄養家族」,更由多名家庭成員合共照顧了8名兒童,其中2名兄妹更已寄住了16年。

看到了這些數字,大家都會覺得這些家庭很有愛心及對服務充滿熱誠。確實,這些被表揚的家庭都是值得欣賞及仿傚,因為他們給予了有需要的孩子一個有愛地方。

截至2017年3月31日,本港共有899個已登記的寄養家庭,有923名兒童正接受寄養服務。而過去幾年平均每月有20至30個新申請。再看這些數字,除了欣賞這些投入服務的家庭,你還有什麼感想?於我,這些數字的背後,其實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心傷的故事,越高的數字,代表越多的孩子要與父母分離。

假若社會需要更多的寄養家庭,即表示家庭問題在社會上沒有得到解決,相反,只用不同服務盛載問題,就以為已經能夠解決,但核心問題,卻未被正視及處理。

領養

我們時常都會聽聞那個明星領養了孩子,又會聽見某些有心人領養了一些殘障孩子。而更多感人的領養事件,都好像是發生在西方國家為多。

香港,我們居住的地方,以為是先進也較開明的社會,其實仍然有孩子被遺棄、或因生父生母的決定,而被安排等候領養。幸好,香港仍然有願意領養孩子的家庭,為孩子帶來一個家。

不過,被領養的孩子身心狀況、被領養的年紀,也影響著被領養的機會。原本已經有着「沒有家」的童年,之後更要承受「不被揀選」的傷害。殘障、家庭背景複雜的孩子,都只能在院舍失望地等待着… 直到已過了被領養的年齡,一直過着沒有家的生活。

曾經接觸過要面對孩子被領養還是寄養的抉擇的父母,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是這些父母不負責的一面,但在陪伴這些父母做決定的那段日子,我看到更多的,是父母本身的無奈及無助。

因為經濟能力、住屋問題、在照顧孩子上的支援等等,都讓父母看不到親自照顧孩子的出路。而這些父/母往往都是十分年輕,也同時是單親,自身的問題及家庭背景已經讓這些父/母看不見出路,何況再要照顧多一個孩子。我不是要為這些父母尋找藉口,或是把責任歸咎於他人。

我自己也是母親,看著這些沒有家的孩子我是十分痛心的。所以我更希望政府及社會能為到這些因為環境因為經濟問題而選擇棄養的父母作出更多的支援,讓他們在孩童撫養的路上能看見曙光,也讓那些年輕爸/媽或單親的父/母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及諒解而不是只存在著指責及偏見,因為這些的批判,對他們在養育路上完全沒有幫助,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也同時讓這些父母失卻信心,最後選擇把孩子寄養或領養,這些結果也是大眾希望見到的嗎?

無論是寄養,還是領養的決定,背後都有著很多無奈及眼淚。對生父母及孩子本身都是一種傷害。如何守護家庭,讓父母及孩子都能夠得到支援,在困境中仍能讓父母及孩子生活在一起,我想,這才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要讓財困、孩童昂貴的醫療費等等的問題,讓孩子落入院舍,成為無家的孩子,這才是政府需要正視及面對的核心問題,也是政府需要為香港孩子負的責任!

文章獲「維護家庭基金 . 李敏華」授權轉載。

撰文 : 李敏華 維護家庭基金項目發展主任